乐球网

恶人博阿滕:数次家暴前女友自杀,他为何引发众怒?

发布时间:2025.10.22

拜仁慕尼黑传奇球员博阿滕近期陷入舆论漩涡,其计划重返拜仁担任实习教练的安排遭遇球迷强烈抵制。尽管家暴案件已结案多年,但公众仍未对其行为予以谅解。

有观点主张应将"职业足球运动员"与"自然人"身份剥离,这种论调实则违背基本逻辑,类似于哲学悖论"白马非马"。作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,足球运动员并不享有任何道德或法律层面的特权。因其行为突破道德与法律双重底线而遭受抵制,既不存在误判也不存在冤情,与其所获荣誉数量无关。

现就博阿滕事件引发的公众愤慨进行技术性分析:

世界杯冠军及"世一卫"身份,三段情感经历

杰罗姆-博阿滕系德加混血,其父在首段婚姻中与德国籍配偶育有二子:长子凯文-博阿滕曾效力AC米兰与巴塞罗那,次子乔治-博阿滕从事过地区联赛但未取得职业资质,现转行音乐产业。

据未经证实的媒体报道,博阿滕母亲青年时期曾多次遭受家暴,但缺乏权威信源支持。其职业生涯成就斐然,除欧洲杯外囊括所有重要赛事冠军,包括2014年世界杯冠军及两座欧冠奖杯,巅峰期被公认为"世界第一中卫"。

博阿滕情感史相对简单,经证实的恋情有三段:与谢琳-森勒育有双胞胎女儿,2018年因家暴事件分居;与凯西娅-伦哈特维持15个月恋情,对方于2021年自杀身亡,遗有6岁非婚生子女;2021年末与德国模特丽贝卡-西尔维拉秘密结婚传闻未获证实,存在时间线重叠争议。

退役后博阿滕保持低调,曾表露重返拜仁任职的意愿,但目前该通道已完全关闭。

故意伤害罪司法认定:不存在误判

2018年7月加勒比海度假期间,博阿滕对谢琳实施暴力行为,包括投掷台灯及冷藏箱,并实施扯发、咬头等攻击动作,当众使用侮辱性语言。法庭记录显示其辩解与事实严重不符。

慕尼黑地方法院一审认定博阿滕构成故意伤害罪,判处60日监禁。其选择以每日3万欧元罚金替代监禁,总赔偿额达180万欧元。二审将刑期增至120日,单日罚金降至1万欧元,总罚金120万欧元。根据德国刑法,90日以上刑期即构成刑事定罪。

2023年巴伐利亚最高法院撤销原判发回重审,慕尼黑第一法院于2024年7月作出终审判决:认定故意伤害罪成立,处以40日日薪罚金(每日5000欧元,总计20万欧元)缓期执行,并责令向公益机构捐款10万欧元。

(图)谢琳声明:施暴者行为对双胞胎造成二次伤害

司法程序终结证实博阿滕存在暴力行为,其对子女母亲的攻击手段恶劣。

前女友自杀事件:责任认定存疑

与谢琳分居后,博阿滕与波兰裔模特卡西娅-伦哈特建立关系。2019年慕尼黑啤酒节期间,伦哈特手指遭博阿滕击打致血肿,其选择隐忍未报警。

2021年1月,伦哈特酒驾导致博阿滕车辆损毁,双方矛盾激化。博阿滕单方面宣布分手,并在声明中暗示伦哈特破坏其家庭关系,同时披露遭受勒索。

博阿滕的公开声明导致伦哈特遭受网络暴力,包括死亡威胁等恶意攻击。伦哈特反控博阿滕存在持续谎言及不忠行为,并威胁揭露更多内幕。

分手一周后,伦哈特被发现死于柏林公寓,时值博阿滕之子诺亚生日。好友证实其自杀前三日状态正常,BBC报道排除他杀可能,但尸检发现耳部撕裂伤及膝盖旧伤。

《明镜周刊》调查显示,伦哈特生前通讯记录证实遭受博阿滕暴力:2021年1月28日信息显示"上月你扯我耳朵致流血...求你放过我",语音记录更详述"你扯掉我耳环致满地鲜血"的细节。

自杀前一日,伦哈特向友人透露遭受博阿滕助手施压搬离公寓,其因恐惧更换门锁。自杀前接获的两通来电均来自博阿滕助手,通话记录显示其曾咨询家暴诉讼事宜。

博阿滕要求伦哈特签署包含家暴内容保密协议的指控得到证实。针对媒体关于伦哈特死前酗酒的报道,其好友驳斥称"作为母亲不应遭受如此污名化",英国《每日邮报》调查亦未发现酗酒证据。

证人失联与母亲改口:司法公正存疑

德国警方对伦哈特家暴案展开长达4年调查,2025年3月司法报告指出:因受害人死亡导致直接证据缺失,现有间接证据无法形成完整证据链。根据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70条第2款,当存在合理怀疑时应作有利于被告的裁决,故撤销对博阿滕的指控。

案件审理期间,多名证人表示愿意指证博阿滕但最终未出庭。2025年1月,新证人向检方表达合作意愿,却在2月庭审中失联。

案件终结后,博阿滕经纪人宣称司法结论证实其清白,博阿滕本人表示将开启新生。但《图片报》曝光的2021年3月25日邮件显示,博阿滕母亲曾指控儿子长期虐待女性,即使在伦哈特自杀后仍无悔改之意。

面对媒体质询,博阿滕母亲一周后改口称系受家庭法庭压力所迫,否认目睹儿子施暴。但该说法存在逻辑矛盾:当时双胞胎孙女抚养权归谢琳所有,不存在被送福利院的现实风险。

抵制回归:名宿身份不构成豁免

博阿滕家暴事件引发拜仁球迷持续抵制,其名宿身份未获特殊对待。

2023年冬窗,拜仁曾计划签回博阿滕,其已参与一周合练,但因球迷抗议及舆论压力终止签约。

2025年博阿滕试图以教练身份回归拜仁,引发超过万名球迷联署抗议。关键战役中,球迷展示"纵容犯罪即共犯"及"品行败坏者勿入"等标语。

拜仁球迷坚持"非无罪,乃证据不足"立场,社交媒体呈现压倒性态度:生活污点虽属过往,但宽恕权在公众;司法未定罪,但道德已宣判。

两年前博阿滕回归计划遭讽时,有球迷引用其被梅西突破的尴尬场景:"曾是博阿滕球迷,但作为女儿的父亲,我庆幸看到梅西让他难堪"。

博阿滕兄长凯文公开划清界限:"我尊重德国法律,鄙视对女性的暴力。不认同其行为,已断绝关系"。

俱乐部与球迷的原谅边界探讨

穆里尼奥曾指出球员群体存在道德风险,博阿滕事件印证此观点。相较格林伍德案获女方谅解,博阿滕两起家暴事件中,一名受害者自杀,另一名至今未获道歉。

博阿滕始终未正式道歉,其"遭网暴"的辩解缺乏说服力,这是球迷持续抵制的核心原因。名宿巴斯勒指出:足球价值观不容践踏,某些错误不可原谅,尤其在拜仁这样注重道德标准的俱乐部。

在偶像经济时代,体育界存在将普通行为神化的倾向:

"未闯红灯竟成感动点"

"对家人示爱被过度解读"

"赛后握手被赞教养典范"

这种思维定式导致部分偶像产生优越感,但流量反噬效应同样显著:道德污点将引发极端抵制,实属必然。

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底线标准,但道德实践需要个体自觉。博阿滕突破双重底线的行为,使世界级豪门与其划清界限成为必然选择。

相关资讯

热点资讯

热门比赛

今日共0场

    比赛回放

    热门标签